
前言
是什么让蒋介石放弃炸断泸定桥?又是什么让红军得以飞夺其上,完成了惊天动地的渡河大战?
1935年5月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,在长征途中经过四川西部的大渡河地区,这片水泽密布的天险要塞,似乎足以阻止他们的去路。
在这里,红军不仅要面对敌人重兵把守,还要面临着汹涌澎湃的波涛,能否成功通过,直接关乎到红军的生死存亡。
然而出人意料的是,红军竟然从这险要之地全身而退,不但没有被阻挡,反而在这里打响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。这场以“飞夺泸定桥”而闻名的战役,堪称长征路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战,也让后人至今津津乐道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蒋介石放弃了炸断泸定桥的打算?红军又是凭借着什么与生俱来的本领,才得以完成这次惊险的飞渡?
一、刘文辉:军阀江湖中的异数
刘文辉,一个来自四川农家的小伙子,13岁时冒充年龄参军,一生跌宕起伏,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不平凡的军阀。
1895年1月,刘文辉出生在四川大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兄弟6人中最小的他渴望当兵翻身。当时刘家贫苦,父亲刘绍先靠种地维持一家生计。偌大家业,刘文辉这个最小的儿子几乎没有立足之地。
“哥,我也想穿上军装,威风凛凛!”小文辉望着村里参军归来喜气洋洋的邻家大哥,眼中满是憧憬。“傻丫头,咱家又穷又苦,你是老幺,就乖乖在家卖力地干活吧。”哥哥狠狠地瞪他一眼。文辉低下头,脸上满是失望。
文辉从小机灵,头脑聪明过人。他知道,自己想要翻身离开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,当兵是唯一出路。
1906年,文辉冒充16岁,考入成都陆军小学。老师阅读他的试卷,不禁感叹:“天赋异禀!非常时期,必有非常之才。”开明的校长为他破例,力荐这个农家苦孩子入读。
1916年保定军校毕业回四川后,刘文辉得到当时四川军阀头子刘湘赏识。“刘指挥官果然不凡!这等年少有为,必将前程似锦!”旁人说,刘文辉聪慧过人,很得刘湘喜欢,将他提拔重用。
混迹各路军阀混战中,刘文辉逐渐崛起,1927年时已成为川军第24军军长,两年后当上四川省主席,手下有7个师14万大军,地盘达81个县,势如日中天。
“哈哈,刘指挥官又打胜仗啦!”成都一家酒楼里,川军官兵举杯高呼,刘文辉笑吟吟地与众人碰杯。他穿着军统,双目炯炯有神,神情从容不迫。
酒过三巡,刘文辉神色稍稍一严:“我刘某人当兵一心为国为民,现今国难当头,言和心不和,奈何奈何!”
两年后,刘文辉与表叔刘湘因“保一人在川”之争爆发冲突。1932年10月二刘大战全面打响,30多万兵力延续一年,刘文辉最终战败,带12团残部从成都败退到雅安。
“呜呜呜......我的家!”满目疮痍的雅安城内,难民哀号声此起彼伏。刘文辉心如刀割,这曾是自己的治下。刘湘没有赶尽杀绝,刘文辉遂萌生经营西康的想法。
当时西康文化落后,少数民族众多,百业待兴。刘文辉携家眷迁居西康。到了这个偏远贫瘠之地,刘文辉首先面对的,是重重困难。匪患猖獗,百业萧条,刘文辉寝食难安。
这天深夜,刘文辉独自一人站在窗前。屋外冷风咆哮,他心事重重。这时,背后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。“夫人,你怎么还不睡?”刘文辉转过身来。他的妻子向他走来,眼里满是关切。
“我本想着要像石达开那样,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武装和势力。可如今形势艰难,我能否成功还真不知道。”刘文辉说着,叹了口气。他的妻子沉默地握住他的手。在那一瞬间,刘文辉下定决心要在这里苦干下去。
面对重重困难,刘文辉左右逢源,总算是让自己有了一块立足之地。他出版《建设新西康十讲》,自掏腰包办学堂、兴修水利,积极改善民生......到1935年初,刘文辉基本掌控了西康局势。但是,更大的风浪,才正要来临。
二、刘文辉的抉择
1935年5月,红军北上经过大渡河,命运将刘文辉与他紧密联系......
泸定桥,一座横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,连接四川与西藏要道,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红军渡河,是生死存亡的关头。
蒋介石既想借机消灭红军,又想利用刘文辉如“石达开第二”。一边命中央军追击,一边密电刘文辉防守要害泸定桥,并在红军抵达前炸断之。
刘文辉整日
